首页台湾游特辑

细说台北文山茶叶史

作者:责任编辑 2009-07-25 05:07:17 发布 来源:去台湾旅游网

绕一趟猫空,形形色色的茶艺馆不胜枚举,每到晚上,这座茶山更是灯火通明。每年八、九月,正是秋茶的产期,整座山似乎动了起来,茶农忙着采茶、烘焙,淡淡的茶香缭绕在山林的空气中,如今一片容景盛况,正是从老一代茶农辛苦经营,长久累积下来的成果。

 

 

细说文山茶叶史,不能不提到木栅铁观音的始祖张迺妙先生。

 

 

 

大约一百二十年前,一位不逢时运的唐山茶师风闻台湾茶园广佈,但制茶术不佳,便毅然决然带着拓荒精神,从厦门买一张船票隻身来沪尾(淡水),到艋舺(万华)、三峡与新店等地勘查水文、地势、气候,探查茶园生长环境,他发现茶园所栽植的茶树品种繁杂,而地理环境也不具备生产上等好茶之条件。

  

 

 

这位茶叶拓荒人经过一番思索,选定了新店大崎脚鸡心尖山麓(双峰小学附近)开发新茶园,而他选择这块土地是因为这里和武夷山、建溪地理环境极为相似的因故,尤其鸡心山麓的溪流景色,和武夷山七曲地区十分雷同。

 

 

 

 

历经十多年的艰辛拓展,他果然制造出极品好茶,于是,原先被乡人呼叫唐山客的他,大家便尊称他为唐山茶师了,而这位唐山茶师最后将茶艺流传给继子张迺妙,返回大陆安享晚年。

  

 

 

承袭了这份祖业和技艺的张迺妙,为逃避当时盛行的蕃人出草,后来移居樟湖山现址,重新拓垦茶园。日据时期,张迺妙受聘为巡迴茶师,普遍教习包种茶、乌龙茶之技艺,当时受益最深者属文山郡辖管范围,包括:木栅、景美、深坑、石碇、新店、坪林等地区,所以有今日文山包种茶之美名。后来,张迺妙以巡迴茶师的身份数度回到大陆安溪、武夷带回铁观音茶株,也就是现在俗称的正丛铁观音。

  

 

 

1938年中日战争爆发,当时销往日本的外销市场被迫切断,使得茶叶身价与销售量锐减,当地茶农纷纷改植其他杂粮,但张迺妙不但没有改种杂粮,反而广辟茶园种植铁观音,且免费提供邻乡栽植,同时努力研发改良,他老人家年近七十岁时仍时常劝勉乡人:种好茶,是会养家致富的。

  

 

 

至于什么是好茶,一首唐朝茶歌中的七碗赋可以算是很具体的论颂: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心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山香醇,就隐藏在好茶中。

 

 

 

中国有句俗话:种茶,艰苦五代!贴切的道出茶农手工制茶与工作的艰辛,捧着茶碗,俯视山岚瀰漫的台北猫空山谷,悠悠百年的茶山历史,正在琥珀色清澈的茶汤里荡漾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