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台湾贸易台湾新闻动态

出身台大土木系 杨永斌 对厦金大桥充满期待

作者:颜小朵 2012-02-15 09:02:21 发布 来源:台湾旅游

 

不久前,导报关注了为新行政团队送出5大“阁员”而在台湾政坛声名大噪的台大土木系。其实,除了在台湾,台大土木系毕业生在大陆,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海内外均享有盛誉的云林科技大学校长杨永斌就是其一,他是台大土木系1976年的毕业生,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永斌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第三位台籍院士,这个称号,是大陆台湾地区级工程科技领域规格最高的学术称号,虽然院士并非官职,也没有标准的行政级别,但享有副部级待遇,其职责是对台湾地区重要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战略研究,并提供决策咨询。透过对杨院士的电话采访,杨永斌身上典型的台大“土木人”踏实的本色彰显无遗。抛开政治因素 厦金大桥技术不是问题

 

杨永斌是金门人,质朴而低调。此次,马英九的行政团队中延揽了四位台大土木系的毕业生,其中,张善政和陈振川都是杨永斌的同学,杨永斌甚至当过杨秋兴的老师。

  导报记者 (以下简称记):您是金门人,也多次来到厦门,对于之前盛传的厦金之间要建大桥的想法,您有什么建议吗?

  杨永斌(以下简称杨):如果抛开政治的因素,从工程面上来讲,其实是简单可行的。现在大陆的大桥都很长,到处都有30公里的大桥,长江大桥比这还长,所以技术上来说是小问题。当然,具体到造桥还有一定的困难要解决,比如怎么防御台风、地震,这些都是要考虑的,但是以现在两岸的技术,都不是困难。

  如果厦金大桥建立起来,一定会变成世界上很重要的地标,因此一定要体现出闽南的特色来,我对这个很期待。

  现在两岸ECFA已经上路,这个“门”已经打开,应该做一些两岸建设性的事情,让两岸共享实际利好,做工程是最务实的,建了一座桥,两岸的交往就更容易了,在ECFA的构架下,大家可以用更开阔的眼界来看待两岸目前的现状。我的成功之道 穷是最大的动力

  此前,他从几百名学术“泰斗”中脱颖而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这个头衔,杨永斌始终不愿多谈。但他坦言,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对于他来说,贫穷,是非常珍贵的一笔财富。

  记:最近您的母校在台湾很红,许多与您同班的同学都很有成就。

  杨:我的环境比较特殊,他们(同班同学)从小在台湾本岛长大,而我成长的地方是在金门。那时两岸关系很紧张,金门岛炮火连天,我受的苦太多了。直到高中,我转学到台北建中,那时,我读书的潜能才渐渐地发挥出来。

  记:为什么会到台北去念书呢?

  杨:那个时候,再不念书就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活了:没有农田,也不能经商,没其他路走了!而我现在能在工程领域有所研究,也是赶上了在上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正要起飞的大背景。这是一个从贫穷的经济体到小康社会转型的历程,那个时候,我考进了台湾大学土木系,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76年”这班人,都有一定的抱负,希望能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上学时,就有机会参与各种工程的建设,像台湾那时候修高速公路,同学们都会主动去参观学习。

  记:您说过,在台大念书的时候,您就要一边读书一边补贴家用,可以想象当时的环境是很艰难的,你遇到过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怎么克服的?

  杨:其实,贫穷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当年我到美国留学的时候,除了学费外,每个月还要寄钱回家。但当你脱离那个阶段,会觉得现在都比以前好很多。

  现在许多年轻人,动不动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他觉得过得很苦就伤害自己,但实际上,如果负担很重的话,你已经忘记怎么痛了,为了生活下去,对生存的意志就会更强烈,根本不会轻易地放弃。

  记:但现在社会贫富差距已经拉大?

  杨:对。我们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钱,即使有钱的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但现在是M形社会,非常穷的孩子看见非常有钱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这时候,我们的教育思想,就要改变。

  我经常跟老师讲,不要以为孩子都是同一类人,孩子分两类,一种很有钱,吃穿都要名牌,走到哪里都有钱花;另一类连生活都有困难,则要鼓励他们,在奖学金等制度上要有所帮助。导报记者 杨思萍 张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