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竹南中港慈裕宫
作者:责任编辑 2009-10-02 11:10:15 发布 来源:去台湾旅游网
中港慈裕宫兴建于乾隆年,与北港朝天宫、东港东隆宫并称台湾三妈祖,寺庙位于中港溪畔的塭仔头,规模庞大,香火鼎盛,台湾时间年月由“内部事务部”指定为台湾地区三级古迹,成为地方宗教中心,每年农历正月日赏花灯,月日、月日的庙会及中元普渡的际祀鹿典,总为当地带来满满的人潮。
位于竹南镇民生路,相传创庙迄今有300多年历史中港慈裕宫,是苗栗县最古老的妈祖庙,具有保存价值。
中港慈裕宫所在的中港地区开发甚早,是闽南漳州人在盐馆前草建,原为闽粤移民所共祀,后再修建成土壁瓦顶宫殿型庙宇。清乾隆48年(1783年),地方人士鉴于庙太小,提议迁建于南门口。慈裕宫主要结构为七开间、三进二廊,带左右两护龙的合院建筑。前殿中门的一对青斗石狮,是慈裕宫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龙石柱,是慈裕宫仅存的一对早期龙柱,历经多次修建,中港慈裕宫的前殿、正殿、墙廊仍保持传统的大木结构形式,前殿左、右建筑细部有明显差异,左右不同是两名分别为漳、泉派匠师对场造的迹证,包括:中门两侧的石雕壁堵、梁与梁之间的斗抱等,是慈裕宫最大的建筑特色。
竹南镇最初的发展起源于中港,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后垄五社之一的中港社所在地。明末清初汉人陆续至中港附近的三角店开垦,在18世纪的清朝古地图里已绘有平埔族人居住之中港社、汉人居住的中港庄,以及清军驻扎的中港汛。后来中港因为港口运输及商业而发展,成为北台湾之商业重镇。中港慈裕宫原是闽南漳州人在盐馆前草建,后再修建成土壁瓦顶宫殿型庙宇。
清乾隆48年(1783年),地方人士鉴于庙太小,提议迁建于南门口。该地地势低洼,饱受淹水之苦。竹南最早的文物就是该年信徒敬献的青斗石狮,为龙溪王静观所赠。清乾隆48年(1783年),地方人士有鉴宇格局不大,故提议迁建于南门口,清乾隆53年(1788年),官府在此立禁止差役扰民的碑,称为严禁差役借端扰累碑,为最早出现竹南地名的历史文物记载。
清道光6年(1826年),南庄总土目樟加礼的女婿黄祈英(生卒年不详)联合原住民和客家人,攻打在中港的闽南人,造成大批福佬族群在射流沟溺死。清道光18年(1838年),将庙宇重建于中港街现址。目前庙中前殿仍存有当时的楹联:极坤德之洋洋圣母实为大圣母,新斯庙之亦亦瀛州别有小湄州。
清道光24年(1844年),漳泉械斗后,官府在此立碑劝中泷泉漳和睦碑。日大正7年(1918年)扩大重建时,找来两派师傅分场对作,连石柱上的对联字体、花边都不同。皇民化运动时,神像一度被送往狮头山集中保管,1970年再度修建为今貌。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整修,庙方保有清嘉庆21年(1816年)檀香木香炉。日大正年间,庙宇年久失修,栋梁蚀朽,因此做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工作,包括前殿与正殿的大部分石作,都在此时汰旧更新。二战后,在庙方多次的改建与增建下,慈裕宫变得辉煌壮丽,旧有的部分在新增建筑之包围下,宛若一座全新设计的庙宇建筑。
中港慈裕宫交通:搭车:搭火车于竹南火车站下往西行,经中正路可直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