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寺石门关 寺庙祈福
作者:责任编辑 2009-10-03 11:10:27 发布 来源:去台湾旅游网
级别第三级类别其他位置太武山顶海印寺左前方创建年代宋度宗咸淳年间
海印寺原名为太武岩寺,坐落在太武山上。太武山与福建同安的鸿渐山是一脉相承,它盘据在岛的东部,因为嶙峋皆石,像是武士的兜鍪,所以有太武之名;又因它是海上的一座石头山,山岩纷纠萦纡,像是一枚篆刻的印章,所以又有海印之名;而隔江远眺太武山,它隆起的山阜,一路逶迤像是人形偃卧之状,所以又有仙人偃地的美称。太武山的海印寺,据传始建于宋朝度宗咸淳年间,原是供奉通远仙翁。今日所供奉的主神则是观音菩萨,配祀有十八罗汉。海印寺石门关位于寺的左侧,拱形的门洞上方,有匾镌刻海山第一四字,但不知何人所题,左下方遗有永历辛丑十五年秋题字样。
海印寺位于金门县太武山顶峰梅园后方,而石门关则为其山门,亦为太武山十二奇之一。
海印寺又称太武岩寺,建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至1274年),当时主祀通远仙翁。通远仙翁原为泉州永春乐山一带的信仰,又称白须公、通远王或乐山王。根据《永春县志•卷27•方外志》所记载:乐山王,古之隐士也。尝居台峰,俗谓白须公。升仙之后,人为立祠祀之。关于通远仙翁的生事及姓名今已不可考,或说是唐高宗时来永春避难的四川进士李元溥(生卒年不详),或说是北宋初年人士,隐居于永春乐山,因其外型又被称为白须公,他常常头戴花草,携带葫芦在村市之间边走边唱着:好酒吃三杯,好花插一支,思量古今来,安乐是便宜。而后相传羽化成仙,被奉为山神。至北宋嘉佑3年(公元1060年)时逢大旱,郡守蔡忠惠(1012-1067)为泉州守时,因为向通远仙翁祈雨有验,而请封为善利王,并加封广福显济,而后因屡次祈雨均灵验而不断加封。北宋末年,通远仙翁已由原乐山地区的山神转变成能穿梭于惊滔骇浪之中,保佑渔船平安的海神,又至南宋淳佑年间后,泉州多处村落均开始立庙祭祀通远仙翁,此时原属于永春地区的地方信仰开始普及于泉州各个地区。
金门太武山之所以建祠奉祀通远仙翁,除了泉州地缘信仰关系的影响外,相传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有神迹玉笏从天而降,居民遂开始兴建寺庙,奉祀当时泉属各邑普遍信仰的通远仙翁。根据同安县志记载,在宋朝咸淳年间,即有居民面祠堂祭拜,祠西有倒影塔,每到夜晚其灯火就能为渔民指引方向,祈求风雨也特别地灵验。而后至万历年间,同安县有贼犯越狱而逃,知县金枝作梦时,梦到自己登太武山遇到神明显灵指示贼犯藏身之处;知县醒后遂渡海至金门祈求祷告,而后按照梦谕果真顺利抓到犯人,因此捐助金钱于明万历8年(公元1580年)修建寺庙,又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2度重修,呈现今规模。
其后由于祠宇中的庙众,于夜间见到观音菩萨现身于其间,乃改奉祀观音佛像,海印寺也就变成1座主祀佛像的佛寺。根据寺方所撰的《海印寺源考》,最晚在永历15年(公元1661年)的重修时,海印寺便已成为佛寺,并更名为今之海印寺。
(一二六五年至一二七四年)海印寺原名为太武岩寺,坐落在太武山上。太武山与福建同安的鸿渐山是一脉相承,它盘据在岛的东部,因为嶙峋皆石,像是武士的兜鍪,所以有太武之名;又因它是海上的一座石头山,山岩纷纠萦纡,像是一枚篆刻的印章,所以又有海印之名;而隔江远眺太武山,它隆起的山阜,一路逶迤像是人形偃卧之状,所以又有仙人偃地的美称。太武山的海印寺,据传始建于宋朝度宗咸淳年间,原是供奉通远仙翁。今日所供奉的主神则是观音菩萨,配祀有十八罗汉。海印寺石门关位于寺的左侧,拱形的门洞上方,有匾镌刻海山第一四字,但不知何人所题,左下方遗有永历辛丑十五年秋题字样。